综述:出国在外的大熊猫(下)
http://www.sina.com.cn
2001年02月13日10:14 北京青年报
 在美国加州圣迭哥动物园生活的一对熊猫有了后代“华美”。身背熊猫形背包的男孩正在探望“华美”之父“希希”。
 1995年,北京动物园从四川宝兴获得这3只大熊猫。后赠给前苏联一只,不久又转给英国一只,名为“姬姬”。
-熊猫一度排队出国
1984年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前夕,中美两国相关组织达成了此间在洛城借展1对大熊猫的协议。北京动物园的“永永”和“迎新”成了第一对以巡展方式走出国门的大熊猫,由饲养员、兽医和翻译人员组成的专家组陪同这一对3岁的贵宾,于当年6月搭乘专机来到美国,一直延展至10月底,之后又在旧金山逗留了3个月。从此,大熊猫以巡展方式排着队走出国门:1984年在香港(地区),1985年赴加拿大,1986年赴爱尔兰、瑞典,1987年赴比利时,1988年赴日本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,1990年赴新加坡、英国,1992年赴泰国,至于美国,则是到各城市去了:圣迭哥、哥伦布、纽约、坦帕……
3个月,半年以至1年的巡展使所在地人们一睹大熊猫的丰采,也给所在动物园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;同时每月以颇丰数目的美元提供拯救大熊猫“捐款”,似乎益处多多,然而诸多弊端相继露出:为挣美元而延误了大熊猫的繁殖;按照黑熊、棕熊的训练方法让大熊猫演杂技;到位的钱没有用于拯救大熊猫等等。这一切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,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谴责,大熊猫的巡展因此告一段落。
-熊猫出国先签协议
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中国动物园协会与国际动物保护机构经过2年的研究磋商,终于达成了如下框架协议:以1对亚成体大熊猫出国,并同所在国科研人员一起,进行为期10年的合作研究。此间繁殖的后代仍归中方,倘若发生意外死亡,尸体也归中方。中方可轮流派出技术人员与外方共同对大熊猫进行研究,按每年付给中方100万美元,10年总共付给1000万美元的方案实施。
于是1994年日本和歌山,1995年韩国汉城,1996年美国圣迭哥,1999年美国亚特兰大,2000年美国华盛顿相继拉开了大熊猫合作研究的帷幕。目前正在交涉的还有日本横滨、英国曼彻斯特、美国的孟菲斯等等。稳定的经济效益与国外的高新技术确实给合作研究的中方带来收益,但不可预料因素还时有发生,韩国的合作研究因亚洲经济危机而中途夭折,在日本的1只雌性大熊猫发病死亡。见到实效的是本文开始提到的美国圣迭哥动物园1999年有了结晶———“华美”。笔者曾在20世纪末访美时,有幸目睹耗资400万美元改建中的华盛顿动物园大熊猫“豪华”馆舍,主人热情地介绍未来的贵宾将如何在此度过北美的酷暑和严寒;而亚特兰大新落成的小巧玲珑的大熊猫馆费用高达700万美元;圣迭哥为迎接中国的1对大熊猫,也曾花费了500万美元兴建馆舍。记得当时与同行们一起感慨美国人为招徕大熊猫竟如此挥金如土,若是用于中国大熊猫的就地和易地保护,应是一笔可观的数目。
现今这种大熊猫出国的形式,既改变了无偿赠与,也杜绝了单纯的经济效益,而且对人工饲养下大熊猫的繁殖也有好处。至20世纪末大熊猫的人工繁殖种群已达到150只,是野生种群的15%,这一不可忽视的数字必将成为不足1000只野生种群的易地保护后援。
-文/黄世强
|